時間:2014-05-04 14:09:49
作者:世邦機器
多漏斗放礦規(guī)律
前面研究了單漏斗放出時崩落礦巖運動規(guī)律,而在生產實際中,崩落采礦法采場一般是從多漏斗中同時放礦的,因此需要在這種條件下進行放礦時崩落礦巖的運動規(guī)律。
相鄰漏斗的相互關系
多漏斗進行放礦時,相鄰漏斗的松動橢球體有不相互影響、相互相切和相互相交三種情形,當放完與崩落錳礦石層h同高的全部純錳礦石后,相鄰漏斗所形成的最終松動橢球體和放出漏斗不相交,相互不影響,各放礦漏斗處于單獨放礦的條件下。
相鄰松動橢球體相切:
在這種條件下,當放完與崩落錳礦石層h同高的全部純錳礦石體積后,相鄰漏斗所形成的最終松動橢球體正好相切,與其相應的放出漏斗在崩落礦巖接觸面處接近于相交。在這種情況下,各漏斗放礦仍然單獨進行。
相鄰松動橢球體相交:
當放出一定的錳礦石體積后,相鄰松動橢球體和放出漏斗在崩落錳礦石層范圍內相互交叉。相鄰漏斗放礦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可以使礦巖接觸面保持水平下降。
在放礦過程中位于礦巖接觸面和兩放礦漏斗軸線點上的顆粒,它們在均衡放礦時沿著各自的漏斗軸線向下運動。而在相鄰漏斗軸線中間的顆粒,先在前列個放礦漏斗的松動橢球體內運動,然后又在相鄰的第二漏斗,以及其他前后相鄰漏斗的松動橢球內依次向下運動。在它各方向上依次向下運動一個周期后,礦巖接觸面又趨于平面。由此可見,顆粒的運動速度是周圍相鄰漏斗放出時對該點所產生的運動速度疊加的結果。
若不采用均衡的等量順次放礦,則相鄰漏斗軸線中間的顆粒將離開中線偏向放礦量多的漏斗一邊,不再回到中線上,錳礦巖接觸面開始彎曲,并隨著錳礦石的放出,不斷加深彎曲度,造成較大的錳礦石損失貧化。但即使在均衡、順序、等量放礦條件下,礦巖接觸面的平坦狀態(tài)也只能保持到一定的高度。因為相鄰漏斗放礦相互影響范圍逐漸縮小,到末了相互影響消失時,每個漏斗開始單獨放出。礦巖接觸開始彎曲,末了形成破裂漏斗。
相鄰漏斗放礦脊部損失
放礦初期,礦巖接觸面平緩下降,下降到某一高度(極限高度)后,開始出現凹凸不平,隨著礦巖界面下降,凹凸現象愈來愈明顯。當礦巖界面到底漏斗口時,在漏斗間形成脊部殘留造成損失,此時脊部殘留損失高度就是巖石開始混入高度,接著再放礦,錳礦石發(fā)生貧化,可以繼續(xù)放礦,一直放到放礦截止品位。
錳礦石損失貧化
有底柱崩落采礦法的損失貧化有兩種:一為脊部殘留;另一為下盤殘留(損失)。根據礦體傾角、厚度與錳礦石層高度等的不同,脊部殘留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可在下分段(或階段)有再次回收的機會,當放礦條件好時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回收機會。下盤損失是永久損失,沒有再次回收的可能。同時未被放出的脊部殘留進入下盤殘留區(qū)后,最終也將轉變?yōu)橄卤P損失形式而損失于地下。由此看來,下盤損失可稱為錳礦石損失的基本形成。所以,減少錳礦石損失主要措施是減少下盤損失。
若當傾角很陡(大于70°~80°),此時無下盤損失,錳礦石是以礦巖混雜層形式損失掉的。隨著放礦殘留錳礦石下移,在下移中與巖石混雜,構成礦巖混雜層,覆蓋于新崩落的錳礦石層之上。礦巖混雜層在放出過程中不斷加厚。錳礦石貧化一般是由巖石混入造成的。減少巖石混入的主要技術措施,是減少放礦過程中的礦巖接觸面積,亦即減少產生礦巖混雜的條件。
-END-
從現在出露的錳組地層和含礦情況推斷,沿龍頭一山等一同德一阻苗一洛東為濱海過渡到淺海的緩坡地帶,距此一帶南北兩邊稍遠的地區(qū),不利于錳礦沉積。
在采礦方法選擇的實踐中,主要是根據類似條件礦山的實踐經驗,采用類比法進行采礦方法方案選擇和比較。在一般情況下,在初選幾個方案之后,經過第二步技術經濟分析,便可選出適合的采礦方法。只有當經過技術經濟分析之后,仍然難分優(yōu)劣的2~3個采礦方法中,才進行第三步的技術經濟比較,末了選出出眾采礦方法。
長陽古城錳礦區(qū)位于長陽復背斜區(qū)的東段軸部。長陽復背斜為區(qū)內構造主體,呈近東西向。區(qū)內發(fā)育一系列短軸狀一梳狀背向斜,軸向平行總構造線方向。
震旦系下統(tǒng)南沱組冰磧層:層位固定,厚度變化大,-灰黑色,成分復雜,五層理,礫石成分有板巖,硅質巖,花崗巖等,礫石大小與渾圓度不一。在礦區(qū)內厚度在5―50米間。
沿脈單線有錯車道布置:在薄或極薄礦體中布置階段運輸平巷,應考慮有利于裝車、探礦及巷道維護,當礦脈為急傾斜時,可使礦脈在平巷斷面的中間或一側。緩傾斜礦體,可使礦體位于平巷斷面的中間或者位于頂板、底板附近。
分布于礦區(qū)北部及向斜東西兩翼。礦體產于第四系紅土層中。頂板為棕黃、棕紅色疏松紅土,底板為同樣的紅土或為基巖風化殘積土,或下含錳夾層礦。